性取向为何会不同 什么方法能改变性取向

2023年04月18日 18:23 70 次阅读

有许多性取向相关观点,今天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性取向相关观点。我们不应歧视任何性取向。

性取向为何会不同 什么方法能改变性取向

性取向

前段时间爱尔兰公投,通过了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这让人们对于同性恋的讨论再次大热,不仅爱尔兰的同志们额手相庆,全世界的同性恋、性学工作者也纷纷欢呼雀跃。

但是对于一些非同性恋可能会不屑一顾,大家的反应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这值得这么高兴吗?

关于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关于自己饮食的习惯事情。

虽然是出生在北方,但我家乡是产稻米的,所以自小我心中排第一位的主食就是米饭。但是同一个省的其他地区,却多以面为主食,我大学到省会就读的时候,才第一次意识到这个差异。我理所应当的每顿饭以米饭为主,但是对于身边的一些吃面食为主的同学来看,却是有些不习惯,虽然他们也会吃米饭,但是不会像我这么经常吃。一开始我也没多想,你爱吃面,我爱吃米,习惯使然,无可厚非的事儿,但是后来隐约感到了一些异样的眼光。有人认为我总吃米饭是种很奢侈的行为其实我真的只是习惯了而已。

不过,后来再大学浸染了两年后,我发现自己爱上了吃面条。因为家乡以米饭为主,所以长这么大没吃过多少好吃的面条,结果是到大学之后,渐渐地爱上了吃面。没错,我把十多年爱吃米的习惯丢掉了。当然,大学食堂的米饭没家里香可能也是诱因之一。后来,在例行和家里人打电话的时候,老爸问我晚饭吃的什么,每当我诚实地回答面条时,电话那头传来的是老爸的埋怨和担忧,“你也吃点好的啊”。在他心里面条就是比较档次低的伙食。不管我怎么解释我现在爱吃面条,他就是不信。

从饮食习惯的经历,我就清晰地发现,哪怕是你爱吃什么饭这种事情,都能轻易招致别人的偏见,更何况性取向呢?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几乎都对同性恋有着或多或少的偏见。几十年前,大多数学者都还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病呢。我现在依然记得,十多年前小学的科普杂志里面,还把同性恋的成因归为环境污染呢!虽然对于同性恋多年的研究尚且没有给同性恋一个标准的定义,也没有找出同性的准确成因,但是关于同性恋的学界还是达成了一些共识,比如同性恋并不能草率定义为一种疾病,同性恋也并不比异性恋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尽管如此,在当今全球的范围来看,绝大部分人依然对同性恋充满了偏见。本来,性取向本应该像爱吃米饭还是面条一样平常的事情,却饱受偏见,而这只是因为“你和我不同”。

性取向为何会不同 什么方法能改变性取向

前有偏见开路,后必有歧视相随。在历史上,人类歧视的所能达到的残忍境界,常常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比如二战纳粹对于犹太的屠杀。同性恋作为人类社会的少数派,因为其性取向的不同受到的歧视几乎从未中断。被视为心理变态而强制治疗,被视为瘾君子和疾病传播源而遭受白眼,在司法执法中受到过多地怀疑也正是因为这种种歧视的存在,让无数同性恋对自己的身份不敢说,也不能说。

昨天,恰好是同性恋网络作家“南康白起”的35岁冥诞,不少还记得他的人纷纷寄托哀思。白起的悲剧,是无数同性恋悲剧人生的一个缩影,是人群中少数派不被主流宽容与接纳的缩影。

现在爱尔兰成为了地球上第一个由公投通过同性婚姻的国家,且不说因为其法律制订给同性恋伴侣带来的种种权益,比如财产的继承权、为伴侣手术签字的权利、受到婚姻法保护的权利等,我们也知道对于同性恋的偏见与歧视恐怕永远不会消除,但至少,我们能看到在一个四百多万人的国家里面,有超过百万人对同性恋是宽容的。

这不单是同性恋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也是整个人类宽容史上的里程碑,我相信随着宽容的人越来越多,偏见与歧视造成的悲剧也能越来越少,而这个世界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相关观点

心理学和社会学观点

在很多年间,很多科学家和宗教团体的一个共同的假设是,自然以及正常人的性取向是唯一指向异性的(异性恋)。在20世纪50年代以及后来的研究使得心理学家和医生们认识到同性恋是唯一指向同性的第二种性取向。后来,对没有唯一性取向的观念开始得到接受,例如双性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人类本性的着名的特征化“多态的不正当性”(polymorphously perverse),意味着或者是事实上任何对象都可以成为性欲满足的源泉或者是像婴儿那样对性欲的满足漠不关心。弗洛伊德认为,当一个婴儿长大后,性欲满足的对象开始变得清晰和有限(对于这究竟是生物学变化还是社会进程的原因还有争论)。人类学家观察到,世界上很多人,包括在相同文化中成长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取向对象。然而,很多学者认为,在任意一个给定的社会,被认为是合适的欲望的对象通常是受到控制和有限的。此外,一些文化传统(特别是宗教)主张人们应该只有一种类型的欲望对象。

性取向为何会不同 什么方法能改变性取向

根据由阿尔弗烈德·查尔斯·金赛做的两份具有争议性的研究《男性性行为》(1948年)和《女性性行为》(1953年),当被问及对自己从一个连续的从绝对异性恋到绝对同性恋的性谱中为自己的评分以及对他们行为的综合分析后表明,多数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双性恋的,也就是说,很多人对两性都有好感,可通常是偏向其中一方。

很多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很多人报告通常是异性恋取向。然而对同性恋占人口比例的报告则会根据方法的不同和选择标准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对双性恋在人口中的比例的估计根据不同的提问而有很大的差别。一些研究认为只要一个人几乎相等的受两性的吸引就是双性恋;另外一些人认为双性恋完全受同性(否则就认为是异性恋)以及异性(否则就是同性恋)吸引。

保罗·米歇尔·福柯对西方性特征的观点导致了其他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抛弃了队19世纪关于不同形式性行为和性取向的分类的计划,而转移到一个新的研究“什么是性特征?”以及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人如何了解他们的身体和欲望?例如,他们争辩到着名的一些美拉尼西亚案例,在他们的社会中成年男子和青春期前以及青春期的男性从事的口交行为与在美国和欧洲男性间从事类似的行为不是可比的,美拉尼西亚的人不能理解或用言语表达他们这种行为是性渴望或性行为,因此这反映了一个十分不同的关于性、性特征和性别的社会文化。一些历史学家也对所谓的古希腊的同性恋做出类似的论断:出现在现代西方社会的同性恋现行也许会被古希腊人以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加以理解。

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一个声称人类的性特征是极其可塑的,对身体和性的具体观念是社会结构的。另一个观点是基础人类学对文明相对性的声明:人类的行为应该根据具体的文化环境加以解释,在一个文明中的解释用于描述另外一个文明的事件和信仰是不合适的。一些反对福柯关于西方性特征具体论证的现代学者也来时接受了那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观。

任何性取向都不应歧视。

相关文章
最新资讯
随机推荐
Top